美术馆
自媒体同仁联播丨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创作教学—案例:不变而变的体系建构(刘承川访谈)
新闻发布者: 新闻来源: 发布时间:2023-01-03 17:44:52 浏览量:

自媒体同仁联播丨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创作教学—案例:不变而变的体系建构(刘承川访谈)

 

纪念1982

 

 

《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40周年自媒体同仁联播

 

特别说明

   从1979年《美术》杂志关于艺术家自我表现的讨论到1982年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创作教学座谈会,中国艺术界开始真正确认艺术家个人创造力的合法性和创作观念之于艺术教学教育的重要性。从1982年到2022年已历时四十周年,这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观念根本性的历史改变,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历史经历和历史节点,也是中国现代化文化转型可圈可点的历史进步,值得纪念,值得书写也值得传播。

   为此,四川美院将召开的“新时代美术创作与教育创新”论坛。

   2022年度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主题为“自媒体与当代艺术批评”,我们以自媒体同仁联播的方式征集全国范围艺术家及批评家“创作教学”典型案例,与之呼应,以图文资讯及视频进行联播,以飨广大观众与读者。

   本次活动特别邀请陈默以“微信群500”方式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动。

   本次参与同仁联播的自媒体微信公众号二十有余。

   联播要求是:在联播期间,约定联动的微信公众号及微博同时发布同样内容相关资讯,时间为:2022年12月12日-31日。

 

发起人:王林

2022年12月中下旬

 

 

 

 

 

 

 

 

刘承川

 

 

 

 

 

 

    1973年生,四川达州人。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第六届理事、四川版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达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515艺术创窟艺委会委员、达州市首届文艺名师。主要从事版画、油画的教学与创作研究工作,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在《美术观察》《艺术百家》《美术大观》《当代文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作品30余篇幅。主持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美术学》和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版画》等科研教改项目6项;指导学生版画作品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和四川省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大学生艺术节一等奖9项。

 


李炎:请问刘院长,同为西南地区的高校艺术专业,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受到四川美术学院“创作带教学”的教学理念怎样的影响?

    刘承川: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是以团队的形式理解和实践叶毓山先生“以创作带教学”教学理念的,这种理念很早就在我院生根发芽,并一以贯之传承了下来。而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对其理解不断更新升级。最先是1.0版本,从1997年开始,是以老师个人情怀来实践创作带教学的理念,这一阶段过程比较慢,主要是从四川美术学院出来的一群老师潜意识地在实践这一理念。其次到2.0版本,这时候是以制度的形式推动,我们推出“一课一展”制展示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然后是3.0版本,从2016年开始,有条件在专业美术馆展现创作性教学成果,学院配套推出“三个二”工程(两年一度的创作双年展、两年一度的教学范画双年展、两年一度的教师师范技能大赛),提倡全院教师“学者化、画家化”。最后发展到现在的4.0版本,我们践行的创作带教学理念,实现“社会参与、行业参与和时代参与”以及“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办学理念的具体落地。

刘承川,《欢喜无量》,油画

刘承川,《万中无一》,木刻版画

刘承川,《正月十五NO.2》,黑白木刻

刘承川,《城市风景1》,丝网版画

 

刘承川,《每天1》,丝网版画

刘承川,《每天2》,丝网版画


 

 

李炎:刚从您的介绍中得知,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早期“以创作带教学”的办学理念,是由学院川美籍学生潜意识体现在任教过程中的,能具体讲讲吗?

 

    刘承川:达县师专美术系(四川文理学院美术学院前身)从1977年开始办高等美术教育,那时候刚刚恢复高考,只招生了一个班,条件相对艰苦,但老师们都非常敬业,比如季富政老师、韩纯忠老师等。当时的教学是相对开放式的,很多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形成较系统的教学思路。七七级过后,由于各种原因美术系停招了,一直到1995年,学校才恢复艺术系(音乐和美术)的招生,美术板块就由向伯纯主任筹建,当时九五级和九六级是招收成教学生。1997年,包括我和其他两名老师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进入美术系任教,美术系也是那年开始统招第一届专科生,由我担任绘画教研室负责人。

 

杨先平,《佛影·心迹3》,宣纸,墨汁,丙烯 ,140x85cm

杨先平,《佛影·心迹2》 ,宣纸、墨汁、丙烯,140x85cm

王毅,《游一5》,宣纸、墨、木炭条,200x100cm

王毅,《游一7》,宣纸,墨、木炭条,200x80cm

 

赖琳,《谁的翅膀掉了?》,布面油画,100x80cm

 

赖琳,《天外》,布面油画,80x80cm

 

 

     1997年,我刚担任绘画教研室主任,当时对高校教学的理解主要体现在熟悉教材、教法。但我在四川美院读书时,感受到四川美院强烈的“师生平等,学术自由”的氛围,“以创作带教学”理念也根植于我内心深处。我在川美版画系读了四年,版画系是川美比较活跃的系科,开设的课程中,无论是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石版、丝网版以及铜版画等。老师们都要求我们以作品的形式完成,以作品的原创性为前提,再学习各种技法以及基本工艺流程,平时作业也要求我们必须表达自己的思想、对生活的记录与反思以及对时代印记的思考等。这种做法,体现的就是“以创作带教学”的理念。四年下来,“以创作带教学”的思想,早已流淌进我的血液中了。随后我来文理学院执教,很自然地把川美这些教学理念带了出来,同时也开始潜移默化地在教学中推行这一理念。

吴仕华,《吉祥家园》,布面油画,233x193cm

吴仕华,《新农村叙事之三》,布面油画,195x195cm

王勃凯,《城市坐标系列2017NO.2》,布面油画,20x640cm

王勃凯,《钢的铁系列2016NO.4》,布面油画,180x240cm

 

李炎:刘院长,在经历了早期“创作带教学”的影响之后,四川文理学院是如何逐渐将这种教学理念形成制度和特色的?

 

     刘承川:在随后的发展中,我们为实现“创作带教学”理念的落地,学院推行了“一课一展”制,即:在每阶段课程结束之后,必须由老师组织一场教学汇报展,同时开展一场小型的教学研讨会。这样在评价体系上,有了同行参与评审,整个成果展示公开化与公平化,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能横向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关系,同时老师之间在教学上也能互相学习和影响,增强了学院的学术和展览氛围,形成创作带教学的实际气场。

李炎,《悲惨的世界》,纸本水墨,150x150cm

 

李炎,《井》,纸本水墨,150x150cm

吴洪业,《我知道不是你了》,低温陶、石膏、蚕丝、钢材,85*25*45cm

吴洪业,《温暖》,陶、丝,90*30*40cm

    实际上在实现“一课一展”的作品展示方面,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以前没有场地展,就选在教室里面,为了有专业美术馆的感觉,想尽办法利用现有的空间装射灯。甚至我们在图书大楼上面找场地,图书大楼的过道有四五米宽,我们就在过道里装射灯,装挂画线,让整个楼道充满展示氛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版画、油画、国画的教学已经不断完善,除版画教学之外,油画和国画教学也在逐步地执行创作带教学的思路,并取得了一些成果。2006年学校升格为国家二本高校,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由此老师的创作水平、境界和思维都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创作水平也越来越高。我们的培养体系逐步完善,在2007年后,我们形成了“课堂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展示以及社会合作”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时我们也开始推行“教师画家化,教师学者化”的理念,逐步实现以创作带教学思路的相关制度落地。

廖雪媚(学生),《困》,黑白木刻,58x81cm

谢征航(学生),《繁衍》,黑白木刻,68x88cm


赵芊(学生),《时间不是唯一变量》,综合材料

张程(学生)、张旭婷(学生),《王虫》,综合材料


李炎:刘院长,在您的描述中多次提到了“三个二”工程,这是什么样的工程呢?

 

    刘承川:2014年,我们搬进新的美术大楼,2016年学院又自己设计装修了四川文理学院美术馆。美术馆展陈空间和灯光设备,都相对专业化。结合美术馆硬件条件及前期探索的成果,我们提出了“以展促教、以展促学、以展促建、以展促改”办学特色,以更专业的展览展示活动促进教师精心指导学生作品,学生平时作品或者毕业创作要进美术馆展览,都必须是优秀作品,甚至要当成参加省级乃至国家级展览的水准去指导。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潜意识对自己的习作要求就上升到创作要求,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作品的质量,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如此,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要求,这就是“以展促教、以展促学”。

曾鑫月(学生),《梦》,中国画,115x169cm

杨馥铭(学生),《虚无》,水墨实验,180x97cm


      同时,我们还以美术馆为平台,坚持举办“两年一届的教师创作双年展”、“教师范画双年展”,通过大型展览活动的举办对内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对外与全国高校交流学习,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教学和创作的水平。有了这个专业的美术馆后,我们很多的课堂直接搬进了美术馆,美术馆也定期举办各类艺术沙龙活动,实现真正以“创作展览”带动“教学改革”,师生作品也更加专业化与学术化,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以创作带教学的逻辑,这就是“以展促建、以展促改”。

515艺术创窟授牌模式


李炎:刘院长,关于现在四川文理学美术学院“创作带教学”4.0版本,有什么具体的举措和特色?

 

   刘承川:所谓4.0版的“创作带教学”理念,是我们结合原先的基础,不断总结、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以“创作”带动“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展示、社会合作”四个板块。这四个板块是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一个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全校全社会的美育和社会合作共赢,我们的教学除了学校的课堂,还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引领地方。我们首先是主动融入、服务地方,解决地方在美育、美术批评、美术创作以及设计领域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同时在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方面引领地方发展。这种加强校地间的交流让我们“创作带教学”产生更大更实际的效果,让学院师生有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并引领达州美术和设计领域的发展。

 

 

 

 

美术馆部分展览活动

 

 

    现在,我们的教学不单纯只在课堂上,而是将课堂搬进了美术馆,在美术馆教学或创作,也将课堂搬进了博物馆,深入达州市的博物馆交流、学习和研讨,将课堂搬进515艺术创窟等艺术机构。学院与达州市巴山书画院以及515艺术创窟深度合作,且在515艺术创窟授予教育实验基地、美育基地和创作实践基地三块牌,深度全面地和515展开合作,这是一种开创式的、引领式的“社会面共同育人方式”。

 

 

 

 

 

美术馆艺术沙龙与教学活动

 

   同时,我们在美术学院开创了产教融合中心。美术学、平面、室内设计等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公司进驻美术学院,开展他们日常的生产和设计工作。由美术学院提供场地,公司或企业直接开在我们教学楼里面,实现零距离的产教融合和产学研用。让“创作带教学”实实在在的有“社会参与、企业参与以及时代参与”。我们不再是关起门来象牙塔式的实现“创作带教学”,而是让社会合作得以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实际落地,让学生的创作能力得到项目式的打磨和提升,让见习、实习和企业项目直接对接,师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入住的五家企业一年的产值估计在三四千万左右,每年学生和老师项目横向课题落地经费至少200万以上。实现了与社会、与实践“零距离”的“新创作带教学”,实现社会、国家公益、人才培养全面多赢的局面。

 

产教融合中心产学研用

 

 

李炎:刘院长,这么多年来,您一直践行川美“创作带教学”的理念,这种理念对您自身的版画教学有什么深刻影响吗?对学生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刘承川:我97年来文理学院的时候,学院没有设置版画课程,我来了后修订了培养方案,编制了新的教学大纲,增加了版画这门课程,同时也有了版画创作这个方向。历年毕业的同学,有很多版画作品参加毕业展览。其中包括我的学生刘渐郡(现为美术学院副教授),他学习版画的时候非常勤奋,我送了他一副木刻刀,最后他和另外一个同学搞了双个展,这是我第一届的学生,他们除了毕业创作展的巡展之外,还有两个同学做了双个展,这是以创作带教学初期的成功展示。



 

 

 

 

 

实验中心创作教学

 

    近年来,我院在创作带教学上不断取得突出成绩,学生所创作的作品在全省、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全省美术类基本功大赛、省级专业展览、国家级专业美展中崭露头角,如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获一等奖,据每年大数据显示,我们多次获一等奖且获奖作品种类最多。在全省专业美展上获一等奖,入选全国大学生美术作品展等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创作带教学的理念,学院提出“产、教、研、用、创”五位一体方针、“崇德尚美、博学创新、笃行乐教”的办学理念、“师范为本、一专多能”的宗旨以及“三个二”工程和“一课一展”教学为落地制度,更加坚定地践行“师生平等、学术自由”及以“创作”作为教学先行的指导思想。

部分获奖学生作品

部分获奖学生证书

学生平面设计作品

学生平面设计作品

学生平面设计作品

学生平面设计作品




文本统筹:李  炎、邓  旭

图文整理:唐  川

海报设计:唐瑀琪

执行助理:王军军

图片提供:刘承川、杨先平、王  毅、赖  琳、吴仕华、王勃凯、李  炎、吴洪业、杨  刚、吴  涛

 

 

撰稿:蔡小翠    审核:罗江 刘承川

 

 

 

 

院长信箱书记信箱下载文件